戴的那种伞状帽子,不过帽子上少了红顶玉珠和野鸡花翎。寿衣穿毕由当家老大向老人口中放进一枚铜圆儿,称做口福。有钱人家有放银圆儿的,也有放金元儿的……像荷花儿娘家不穷不富,放块儿铜圆儿亦算合适恰当。向亡故者口中放钱,不知是何年兴起的规矩,反正是图个吉利罢了,老人到得那边儿不至于让阎王爷当做穷鬼小看。据对阴间比较了解的老者说:“嘴里无钱在阴间讲话鬼都不相信。”
去世的老人穿着寿衣躺定之后,还要在脸上蒙上一块儿白布,叫作“遮天布”。据说亡故之人害怕见到光明,也多少有点儿把亡故人的一张难看的死脸盖住,免得胆小之人看了感到恐惧的意思。最后是当家老大用细麻绳,象征性地把老人双脚松松地捆住,这是为了预防猫惊尸。有了这道麻绳就是万一猫儿惊了尸体,也不至于死尸迈开双脚干些恐怖的事情。据民间传说真的有猫惊尸的恐怖事情发生……以前在离古寨不远的夏家庄就发生过猫惊尸……说是夏家庄里有一户人家,有一个半精不傻的儿子,父母怕儿子长大找不到媳妇,就收了一个穷人家五六岁的女孩儿作为童养媳。童养媳童年不谙世事,到得十五六岁的年纪,就要和这个傻孩子成亲了,她才意识到自己命运的悲惨。就在成亲典礼的前一天寻了无常,上吊自杀了。半夜时分,一只狸猫为捉一只老鼠跳在了她的死尸上,只见尸体上一束蓝色的微光闪现,忽然尸体张嘴瞪眼伸着舌头(吊死的人的舌头都在嘴外耷拉着)站了起来……有人说是这个闺女死得冤屈,冤魂儿不散,才如此向人间抗议。有的说死者年少怨魂儿变成了厉鬼,想找一个替死鬼儿……不管何种说法儿都与老鼠和猫有关系,所以人们夜晚为亡者守灵最怕听到鼠闹猫叫。若是逝者的家人比较聪明,天不黑就把停尸屋里的老鼠洞给堵死,把猫儿赶得远远的,以防不测。
夜里亲人孝子开始为老人守灵,点上棉油长明灯,大家间歇性地哭上一阵儿,停一会儿再哭上一阵儿,喘口气儿又哭上一阵儿,擦擦眼泪还得继续哭上一阵儿……反反复复一直要哭到天亮。为老人去世深感悲痛的荷花儿直哭得喉哑泪干,但这才是哭的开头,等院门口的灵棚搭好,还要再哭上几天几夜。
在家里守灵不用烧纸钱,也许是老人刚去世在阴间还没着落收钱无处存放。等把灵柩移放到灵棚才开始慢慢地焚烧纸钱。焚烧纸钱也是有讲究的,不能烧得太快,烧一把纸钱得喊一声亡故人的尊称:“……给您送钱啦!您要接好哇!您在那边儿想买啥就买啥,想咋花就咋花,啥好吃就买啥,千万别吝惜这些纸钱,以后每到清明节还要给您送钱的。”
烧纸钱是不能性急的,这就等于向老人在阴间的柜子里和衣服兜里装钱,装得太急太快反而装不了多少,再说就那么多代金券儿,一下子烧光了后几天烧啥?
荷花儿的大嫂由于挨了荷花儿的耳光,不但没有得到自己丈夫的支持与安慰,还装死上吊挨了丈夫的耳光和臭骂,心里一直不是滋味儿,夜里守灵时找不到了她的人儿,是她赌气故意躲了起来。这可就犯了大规矩,荷花儿的大哥恼怒地把她找到揪了回来,又遭到了一顿臭骂。但她并不记恨老公,倒把账都记在了荷花儿的头上,从此荷花儿与老大的媳妇互不搭腔,视若外人一般。
第一九三章 韩家老爹的葬礼(一)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